大运河畔碧波荡漾,万里长城巍峨雄踞,西山脚下湖光塔影。北京的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2017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将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7月20日,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即将召开之际,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北京的三条文化带建设已取得实效,成为首都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打造北京文化金名片增色添彩。
西海湿地公园:再现碧水绕古都的美景
在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西什刹海西海,人口密集的闹市之间,有一片占地面积10.9公顷,水域面积达7.4公顷的西海湿地公园,这是核心城区里唯一一处湿地公园。走近园内,林木间的蝉声立马覆盖了园外的车水马龙声,沿着蜿蜒的石径步行几分钟,可以看到豁然开朗的什刹海水面,近岸处的湖面上铺满了碧绿的荷叶,粉色的荷花在风中摇荡,沿水而建的栈道上有游客正漫步观景。“柳林环堤,千顷荷花、芦苇丛丛、水鸭为群、蝉声鼎沸。”老舍笔下的什刹海西海美景似乎又活灵活现在眼前。
西海湿地公园内景色。
据介绍,历史上的什刹海水域,最早是古永定河下游的一处河湖湿地。自金代起,因种植白莲而得名“白莲潭”,元代起被称为积水潭,后又称什刹海。元代郭守敬规划设计和主持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河道、通惠河等工程,将隋唐时期东西走向为主的运河改造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使漕船能够直航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什刹海),真正实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当时的什刹海是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点,从南方地区沿着京杭大运河而来的船只,装运着粮米、丝绸、布匹、茶叶、木材等物资,直接运抵积水潭(什刹海),堪称繁华之枢。为了纪念这段运河文化史,公园在北入口至湖边郭守敬雕塑之间打造了一条郭守敬之路,并将原有什刹海入水闸口进行恢复性展示,与公园北岸居高临水的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内展陈内容形成呼应。
西海湿地公园内的郭守敬雕塑。
不仅能重温历史,这里还成为附近居民亲水近绿的绝佳去处。据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主任张瑞生介绍,2018年5月中旬起,西城区陆续对西海、后海、前海三海的环湖步道进行疏通,拆除阻碍道路的房屋、围墙等设施,还湖、还路于民。在西海湿地公园建设中,相关部门疏通了环湖的三处堵点,拆除了一批违章建筑,新建了一处敞轩、一处仿古亭(绿水亭)供游人憩息以及7处共计1000平方米的环湖观景栈道;增设了共计210平方米的浮桥,连通“山海楼”饭店南侧步道,使得游客不必再绕行,节省了至少1公里路程。
为了恢复什刹海的湿地生态,公园内营造了约2万平方米的水生植物种植区,包括荷花种植区、菖蒲、芦苇区等,新增500平方米的野鸭岛和两个约8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区,让野生动物有栖息的水域环境。此外公园新增水生植物共计50余种,形成了大面积水生植物群落,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总氮、总磷、氨氮、有机物等,使水质保持清洁。蓟城山水集团西海湿地负责人李慧介绍,得益于良好的生态改造,如今游客不时可以在园内看到绿头鸭、鸳鸯等。2019年冬天,这里还迎来了4只黑天鹅。
西海湿地公园内景色。
家住附近的柴女士回忆了什刹海西海的变化。她说自己家打姥姥姥爷辈起就住在这附近,站在家门口便能望见西海这片湖。“我记得小时候这还是一片淤泥,后来又有人在里面游泳、钓鱼,最近几年西海湿地公园一直在建设,如今西海被修得特别好,景色很美,我经常跟我的‘姐妹团’来这里散步、健身、唱唱歌。” 柴女士笑道。
西海湿地公园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近年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重点文物腾退取得突破性进展,万寿寺周边搬迁腾退顺利完成,八里桥实现功能性退役。运河文化公园加快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实现开工,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一期已具备开园条件;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大运河北京段涉及的断面实现全面监测,主要河段水质已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主体工程完工,萧太后河(朝阳段)全线河道实现贯通。持续开展亮马河综合治理工程,国际风情水岸建成了约80万平方米的景观廊道。这条流淌不息的千年运河,正书写着发展新篇章。
琉璃河遗址:实证北京三千余年建城史
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金中都遗址、三山五园再到首钢工业遗存,北京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如图卷一样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展开。位于其中的琉璃河遗址是北京三千余年历史文化的一大见证,2021年获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这盒子里装的黑乎乎的东西看似不起眼,其实是西周时期的古植物遗存,里面有麦、黍、小米等作物,由此我们大致可以了解西周时期古人的食物构成。”在琉璃河考古工作站文物陈列室内,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正向记者介绍长桌上摆放着的许多出土于琉璃河遗址的珍贵文物,在一套青铜尊、青铜卣等组成的青铜礼器前,郭京宁解释了上面刻着的铭文,大意是太保在匽筑城,随后在匽侯宫举行祭礼等。“这反映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太保是西周琉璃河城的最早建造者,二是城中有一座最大的宫殿叫匽侯宫,类似于故宫中的太和殿。” 郭京宁说道。北京大学教授孙庆伟认为,这篇铭文以无可争议的文字资料实证了北京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堪称“北京之宝”。
出土自琉璃河遗址的青铜礼器等文物。
据悉,以考古成果为依据,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全面开启。城址区内的城墙及城壕遗址、宫殿区、祭祀区、墓葬遗址区等都将作为重点展示区域,一系列考古研究成果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向公众展出。
琉璃河考古工作站文物陈列室陈列的珍贵文物。
此外,长城文化带建设也在积极展开。据相关部门介绍,截至今年6月,北京市已组织实施50项长城抢险加固工程。长城修缮始终秉持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则”,通过考古发掘、地质勘探、勘察设计、数字化跟踪等步骤和手段,不断探索长城保护修缮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例如箭扣长城抢险修缮已成为全国砖石长城保护的示范工程和精品案例。
箭扣长城。(图片来自“国家文物局”公众号)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全国体系最完善的长城保护员队伍,共488人,实现了长城重点点段全天巡查、一般点段定期巡查、出险点段快速处置、未开放长城科学管控,形成了全覆盖、无盲区的长城遗产保护网络。
为了探索长城保护长效机制,北京市出台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长城沿线马兰路、古北口路、黄花路、居庸路、沿河城5大重点组团规划,全力打造具有国家标识意义的八达岭世界遗产核心展示区,以及慕田峪-箭扣、古北口-司马台、将军关-黄松峪、沿河城-黄草梁等一系列特色文旅融合示范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文物部门还与北京建筑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助推北京长城文化带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索长城文化保护利用的创新之路。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彭丹
图片:除标注外均彭丹/摄
编辑:江胜信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