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接连输给加拿大、比利时这样的二流球队,让很多球迷无法接受。
其实球迷并不指望女排一出场就要横扫千军万马,或是一出征三大赛就要拿金牌。只是,万万没想到,带着一队光环出征的女排替补们会败得如此溃不成军 — 技术环节之差,仿佛让人看到伦敦周期那支中国女排的身影;领先被逆转的输球方式,竟和一向令人失望的中国男排有几分相似。
很多人提出疑问:集训期间到底练了什么?一传为何俩自由人都接不好?拦网为何“毛都摸不着”?发球为何这么菜?领先的局面,为何总是把握不住?
笔者认为,并非队员不努力,也不是教练无能。而是国际排球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排球无论是战术打法、训练方式、造血制度,都与世界潮流越行越远。输给“弱旅”,只是因为我们把对方主观的定性为弱旅。今时不同往日,实际上真正的弱旅是中国的各俱乐部队,以及由这些俱乐部输送上来的联赛主力所组成的阵容。
有很多分析女排输球的文章,我提三点个人看法:
1、摆脱不了成绩压力 中国女排输不起任何一项赛事 即便是早已功成名就的郎平,她也面临着巨大的成绩压力。压力主要来自球迷,但也来自方方面面。
正是这种压力,让郎导无法做到像塞尔维亚那样彻底放弃世联赛、索性派一个三线阵容去出战。她也无法“体恤”张常宁,即便知道一带五会累死她,也需要她在场上坚持,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来争取赢下这些比赛。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女排输不起。
中国女排是一面旗帜,是三大球唯一的希望,是受过接见、参加过70年大阅兵的队伍。每年从北仑、漳州到北京,大量的集训需要多少保障、投入和支持,总局为这支队伍可以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这种投入并非不计回报,成绩和冠军是最好的回报。
虽说只是世联赛,但只要输给“弱旅”,不管用的是哪套阵容,都会带来口诛笔伐。
在这种非理性的压力下,面对奥运会前的最后一次比赛,女排陷入了两难 - 既要保护绝对主力、避免过早暴露实力,又不能用真正的二队、三队去打、怕输得太难看。最终教练组决定用有一定实力竞争、又不是奥运会主打的二组队员去打前三周的比赛。
当然,用二组打有几个好处:一方面可以锻炼板凳球员,用她们去摸底主要对手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可根据她们的发挥来挑选奥运阵容,看看谁能成为东京赛场上的关键替补。
这样的做法本无可厚非,只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接连输球的二组暴露出巨大差距,国内负面舆论高涨;张常宁一人得到了充分”锻炼“,体力近乎透支;而替补们越打越差,没了心气,糟糕表现让原本就颇为纠结的奥运名单变得更加难产。
2、东京周期新人匮乏 “一年提一个新人”计划落空 一年拉扯一个新人,已成了郎平在里约周期带领女排夺冠的佳话。在2013-2016年间,郎导连续挖掘并培养出朱婷、袁心玥、张常宁、龚翔宇四人,一举夺得世界杯、奥运会双料冠军、世锦赛亚军。然而到了东京周期,新人挖掘方面明显不如上一个周期。人才难觅成了困扰女排的最大障碍。纵观整个四年,除了李盈莹外,再无第二个亮眼的新秀。
无论是195cm的王媛媛,还是198cm的杨涵玉,包括刁琳宇、姚迪、高意、倪非凡,她们都未曾被郎平重点培养过。
所谓重点培养,是指平日精心打磨、雕琢,通过世联赛这样的比赛锻炼,关键时候带去三大赛、一开始让老队员带着打,然后慢慢成长、蜕变为核心。这样的待遇,东京周期只有李盈莹享受过。
并非郎导不想提携新人,而是放眼国内,找不到具备向顶尖水平发起冲击的可造之材。
三大副攻王媛媛、杨涵玉、高意,她们都具备了很好的身高条件,但在拦网、意识、判断、身体素质等方面差距太大,无法撑起第三副攻的位置。相较伦敦周期,徐云丽、马蕴雯、杨珺菁三人各有千秋、彼此轮换着打,东京奥运会上,恐怕还得是颜妮、袁心玥撑场面。
边攻手方面,段放、刘晏含、李静、王云璐都在这个周期得到过诸多锻炼机会,但自身条件、年龄等方面决定了她们可塑性有限,难以突破顶尖欧美球员的拦防。
而在最重要的二传位置,姚迪的表现只能说是勉勉强强打个及格。站着传也传不稳的她,根本无法被指望成为改变局面的关键小姐。
那究竟为何新人难觅?要知道,天才球员的成批量出现,在一支集体项目的队伍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上一个周期能连续发现”朱元璋“,实属幸运。尤其是像朱婷这样的球员,几十年也就出一个。天赋异禀的她再碰上郎导,于是产生了最好的化学反应。
同样的幸运也曾降临过在俄罗斯女排身上,00年前后卡尔波里接连培养出阿塔莫诺娃、加莫娃、索科洛娃、高迪娜这四位世界级攻手。在那之后,俄罗斯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个级别的攻手。
与欧美火热的排球市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这片土壤面临着排球专业人口少、群众基础薄弱、伪职业联赛水平低等现状。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新人辈出,实在不符合竞技体育的客观规律。
3、地方队技战术打法落后 国家队“补短板”,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今的欧美强队,打的比中国队可不是快一点半点。即便一些队伍无法做到像日本、意大利队这么低的弧度,她们也有很强的硬实力作为保障。而中国女排二组,既没有博斯科维奇、坦达拉这样的重炮,又打的缓慢,结果只能是怎么打都打不死。
有人说打的慢是因为一传差。其实这是传统观念了,即一旦一传进不了三米线,传球弧度就变高、进攻从而失去速度。这不是现代排球的理念。看看意大利,一传到了五米线,二传依旧能传平拉开,这才是当前女排男子化发展的趋势。
当然,这样的配合需要能力作为支撑。女排一组队员具备了“打快”的能力,提速效果明显。而二组球员,脚下移动偏慢,弹速不够,二传又到不了位,这些都导致二组打不出流畅的快速进攻。
另一方面, 球员的动作、思维已经定型,改变起来十分困难。这就归结于各地方队、体校相对闭塞的训练氛围,从小缺乏对球员科学的指引,导致运动员们到了国家队这个层面无法取得突破。
即便是郎平挂帅,也无法靠一己之力“拨乱反正”、将过去十多年训练对这批队员造成的影响进行“格式化”。
不光是进攻套路上单一,包括对一传的认知上也落后于欧美同行。一位教练指出:“国内女排很注重到位的落点,一定要在那个点上才算好球。而国外对于一传到位的落点定义更宽泛,更注重一传的高度,是否柔和,让二传来得及跑到位置上,球比我们垫得高,垫得缓。”
国内各地方队拼命地练一传的绝对到位率,结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可是遇到国际上的发球,还是很低的到位率。
现代排球的演变,导致训练模式和思路都要改变。这一次的比赛充分暴露国内排球训练的原始和低效,缺乏对国际潮流的研究和针对性的训练。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越造越差。
(文:排球Dialogue/崔汉斯,经授权发布;图:FIVB)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