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英国在1927年发布的新的夜间重型轰炸机规范,用以替代维克斯“Virginia”双翼轰炸机,当时参与竞争的设计有双翼和单翼设计,由于英国航空部更偏向于传统的双翼设计,最终入选的是造型奇怪的HP.50“Heyford”双翼轰炸机,它在1933年开始交付使用。
HP.50双翼轰炸机是一种造型奇特的飞机,它采用金属框架加亚麻布制成的蒙皮。飞机虽然为双翼结构,但又与常规的双翼机不同,上下机翼为大翼展的平直翼,下机翼的水平位置略微靠后。
通常双翼机的机身安装在下机翼上方,而HP.05的机身则像是“悬吊”在上机翼下,下机翼通过金属支撑结构、缆绳与机体、上机翼相连,带有整流罩的固定式主起落架安装在下机翼前缘,机尾的水平尾翼上方安装双垂尾。
这种设计有它的好处,该机采用开放式舱室,机身上方敞开的战斗阵位拥有更开阔的射界,机枪手可以更好地打击来袭敌机。
不过这种设计带来的缺点也不少,首先双翼机在速度方面肯定有所限制,在30年代很快就落后了;其次是机体位置偏高,加上攻角的需要导致机头高高昂起,飞行员在起降阶段向下观察的视野不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下机翼遮挡了机体的腹部,因此无法在机腹设置弹舱和炸弹外挂点。
HP.50的弹舱设置在增厚的下机翼主起落架中间段,这里也有外挂点,飞机总共可以携带1588千克炸弹。飞机的自卫武器布置在当时比较有特色,在机头和机背的常规位置各有一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而机腹后方有另外一个桶式结构的向下伸缩炮塔,这里也布置1挺机枪,如此飞机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自卫机枪火力。
两具发动机舱悬吊在上机翼下方,总共4种不同型号使用的发动机和螺旋桨各有不同,1933年交付的第一批MK I型采用575马力发动机,驱动双桨叶螺旋桨,最大飞行速度只有229千米/小时,巡航速度189千米/小时,MK Ia则采用更好的四桨叶螺旋桨,飞行性能有略微的提升,后续的MK II和MK III分别用640和695马力发动机驱动,虽说动力强了不少,但是飞机本身阻力大、重量大,这样的动力提升在30年代聊胜于无。
4个型号的轰炸机产量依次是15、23、16、70,均采用4人机组:正飞行员、副飞行员兼领航员、投弹手兼机鼻机枪手、无线电员兼后机枪手,这样的人员配置对HP.50来说并不合理,比如无线电员要操作两个阵位的自卫机枪,爬上爬下的可真是忙得不行。
HP.50其实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航空技术发展阶段,当时各国都在努力发展单翼机,进入30年代后已经很少有人继续发展陆基双翼重型轰炸机了,这种时代的变化让HP.50很快便过时。英国将这种轰炸机一直使用到二战爆发后的1941年,是英国到目前为止最后的重型双翼轰炸机,事实上英国自身也早就意识到飞机的不足,1939年时基本将其退居二线,后来用于牵引滑翔机。
恭喜你,领取到一张面值 0 元的优惠券
只有购买全集内容 0.00 元,才可抵扣使用。
有效期截止于:2020-12-12 23:59
是否立即使用?